Tuesday, April 10, 2012

一个律师遭传唤的经历zt

一个律师遭传唤的经历

(2012-04-02 15:58: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法治新闻

今天是2012年4月2日,我又想起了一年前的4月2日,被朝阳区公安分局传唤的经历。

当天下午近五时,一个穿便衣中年男子和一个穿警服的年轻人推开了我房门,问我是不是刘晓原?我回答后,他们问我怎么住到这里来了?我解释道,这是老乡单位 的住房,老乡经常在外地做业务,让我住在此处也可帮助看管物品。中年便衣男问我,有没有经过人家公司领导同意。我说,我的老乡也是公司领导。

他表示要找我谈一谈。我说,请你们出示一下证件。中年便衣男就说,他们是朝阳区公安分局的,他还指着穿警服的年轻人讲,我们是警察。我说,必须要看证件, 中年便衣男反问,有必要吗?我说,很有必要,因为警察法有明确规定。

穿警服年轻人,掏出身份证大小证件(标有名字工作胸牌,而不是警官证)给我看了一下。我要中年便衣男也亮一下证件,他说实在是没有必要。我表示,哪只能与 亮了证且穿了警服年轻男谈。中年便衣男见我较真了,就从袋里掏出一个身份证大小证件给我看了一下。我说,有什么事你们就说吧?中年便衣男表示,要我随他们 到派出所去谈谈。说完,提了我的电脑包就走,他们开的不是警车,是普通小车。

到了潘家园派出所,把我带到一间询问室。他们没问我什么就离开了,不一会,进来两个穿警服警察,说是派出所的领导,但没有亮警官证。因是在派出所里,他们 也身穿了警服,我就没有再较真。

他们问了我基本情况后,就问我怎么认识上海李天天律师经过,为何会在网上发帖寻找她。我解释道,在当年上海袭警案中,李天天律师也关注杨佳案。后来,我接 受杨佳父亲聘请去了上海,李天天律师来与我们见过一面。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在网上是会聊天。二月十九日晚,李天天在男朋友家中被上海便衣带走,他 男朋友给我打了电话,李天天此前与男朋友说过,万一她出事了,就请刘晓原做律师。我问李天天男朋友,这些便衣是什么人。他说有黄浦区公安分局北蔡派出所警 察。我通过网友找到派出所电话,电话打过去后,派出所称,没有带过一个叫李天天的律师来派出所。我就在网上开始发帖,称,2月19日晚,上海律师李天天男 朋友打来电话,说李天天律师被辖区便衣警察带走了,但我打电话问派出所,接电话警察说没有带走一个叫李天天的律师。那么,李天天律师是不是被失踪了呢?

之后,为了寻找李天天律师下落,我还在QQ群了发了消息。发在微博里的消息,后来被删除了,我继续再发。

警察给我做的笔录短,时间不到半个小时,除了简单我问基本情况,就问了发帖寻李天天之事。别的再也没问。

我在做完笔录后,朝阳区公安分局国保来到询问室,说要检查我的电脑。我使用的是六年旧笔记电脑,带我到派出所时,没有把外接电源带来,电池电源早已不能使 用。他们就要我回住地把外接电源拿来。随我去拿电源线是另一个穿便衣警察,还叫上了一个保安随同。到了我的房间,他们要我说出邮箱和QQ密码,然后就在网 上搜索,还从我电脑里复制了一些材料。

我以为,他们查了这些材料后,也就不用再随去派出所了。没想到,等他们做完了这些,仍然要我再去派出所。再次到了派出所后,让我一人呆在询问室里,叫一个 保安看着我,我上厕所保安也要跟着,此时,两个国保已不知去向。好在没有收缴我的手机,我乘询问室有点信号时,就给朋友们发了短信。当然,也给艾未未发 了。

晚上九时许,讯问我的派出所所长进来了,他问我是否吃了晚饭,我说你们的人给了我一个盒饭。我问他,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他称,还在再上级领导的指示。我再 问他,带我来的国保去哪了?他说,好象是在楼上搞材料。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下问题严重了。

等到晚上十二时,有个警察拿了材料过来,要我在上面签字。我一看是整理的传唤材料,说我在网上发帖寻找李天天涉嫌寻衅滋事。另一份材料中,称我家属在老家 无法通知。按照法律规定,书面传唤是要通知家属的。刚开始叫我去派出所,不属于口头传唤,因为国保只是要与我谈谈,也没有说是为何事。这种情况,应是属于 “喝茶”,不属于口头传唤。

我签了字后,警察并没有按规定给一份传唤通知书。我无法理解的是,在派出所询问我做笔录时,明明问到了我家属的情况,也提供了家属的电话,怎么就联系不上 家属呢?

我以为,事情已经谈完了,法律手续也办了,自己就可以离开走了。没想到,还是不让我走,说让我继续等待。

到了三日凌晨一时多,又来了两个警察,说要带我去朝阳区公安分局法制处与领导谈话,我说这不是已经谈了吗?为何还要去法制处谈?我问,你们这是要拘留我 吧,让法制处谈话审批?警察称不是,这是办案程序。

我心里猜测是要被拘留了,我赶紧给家人发了短信,说自己可能会被拘留。

我以前办案到过多次朝阳区看守所,但没有注意到法制处与看守所同在一个大院办公。在警察开车带我去法制处的路上,我凭感觉这是开往看守所。

到了法制处办公大楼,已是三日凌晨近二时,大楼的大厅里,还有很多社会人员在此等候,不知他们涉嫌了什么违法犯罪?

到凌晨三时,带我来的警察叫我去法制处。在一间不大的房间办公桌旁,坐着一个便衣,他对面有一张椅子, 可能是审讯椅吧?我进门后,他没有叫我坐在椅子上,我站在门的旁边,他问了我姓名后,再问为何要发帖寻找李天天?我简单作了回答。他反问我,知道突尼斯事 件吗?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反问什么突尼斯事件?他说,就是茉莉花事件。我说,自己与这起事件无关,也没有发过这方面帖子。我讲完,他就说可以了。带 我来的警察就说,可以走了。在回去的路上,警察称我的违法行为轻微,给予口头警告。

警察开车把我送回住地,已是三日凌晨三时许,下车时,警察对我说,给一天时间,赶紧搬家。

我从3月13日,从海淀区搬到朝阳区潘家园附近居住仅二十天时间,其中还去福建出差办案五天。

虽然我是一个律师,被他无端地一弄,心里还是很恐惧。

我以前在海淀区居住了七年之久,在海淀区最后一个住处居住长达三年。在去年一月时,房东说三月份租期届 满后,就不再租房给我了,建议我搬走。

一开始,房东并不告诉我原因。三月十二日,我从日本东京回到北京。当晚十时,海淀区警方来找我谈话,房东还在郊区也被警方叫回。房东吓得要命,要我立即搬 走。此时,房东才给我说了实话,说是辖区派出所不让她租房给我。

我以为,自己从海淀区搬到朝阳区居住后,朝阳区警方也会不高兴。故找了一个发帖寻找李天天的借口,以寻衅滋事为由传唤我一下,逼我离开朝阳区。当时,我没 有去细想可能是有其他原因。

三日凌晨三时许,我回到住地后,给艾未未发了短信,说我已出派出所回到了住地。他当时还没睡,回复短信说,没事就好,早点睡吧!

我回到住地后,一晚没睡着。我实在是想不通,在网上发帖寻找一个上海律师,又没有号召网民去围观派出所要人,怎么就涉嫌寻衅滋事 了?竟然还会被传唤十个小时。

三日上午八时许,我准备给艾未未打电话,要他派司机帮我运行李。准备打电话时,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消息,说艾未未在国际机场被带走了。

我还以为这是以前发的消息,现在又被人给重新转了出来。早在2010年12月上旬,艾未未要出国去,他已过了边检出关,正在候机楼里候机,他助手发了消 息,我们在推特上质疑,为何把艾未未给放了出去。当时是特殊时期,很多人都出不了境。我们在网上一闹腾,边检最后还是把他给拦了回来。

我再仔细看了微博,才知这是新消息,我给他助手打电话,消息得到了证实。我也给艾未未打了电话,他的手机已经关机。

艾未未被带走后,我象以往关注其他重大案件一样关注他的案件,也接受了很多电话采访,还写了质疑办案程序文章。在被司法局约谈后,不知是不是我没有“悔 改”原因,四月十四日晚,我又被警方带走,类似“休假式治疗”五天,直到十九日傍晚恢复人身自由。。。。。。。

徐友渔先生在《克服恐惧也是爱国》一文中称,爱国形式多种多样,“克服恐惧也是爱国的表现”。他在文章中还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律师是帮助人们克服恐 惧和建立爱国心的高尚职业。捍卫法律和公正的律师是一切守法公民的一道安全屏障,使人们对国家的正义有信心。”

是的,捍卫法律和正义的律师,也许能比较好地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可是在一个崇尚人治的社会,律师也会被无端传唤和失踪的年代,律师又怎么能肩负起帮助民众 克服恐惧感的神圣职责呢?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被公安机关传唤,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让我终生难忘!

附博文链接:

转帖: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 的告别演说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转帖: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说——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 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 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 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 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 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 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 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 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 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 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 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 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 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 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 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 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 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 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 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 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 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 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ZF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 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 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 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 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 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 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 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 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 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 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 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 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 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 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 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 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 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 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 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 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 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 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 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 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 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 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 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 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 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 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 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 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 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 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 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 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 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 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 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 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 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 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 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 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 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 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 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 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 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 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 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 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 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 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 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 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 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 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 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 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 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 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 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 “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 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 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 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 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 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 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 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 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