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9, 2011

陈有西:彻底清算前苏联刑事审判模式对中国法庭的恶劣影响zt

陈有西:彻底清算前苏联刑事审判模式对中国法庭的恶劣影响

  [陈有西按]杨学林律师昨天在政法大学的研讨会上说:检察院公诉人对李庄进行指控“法庭陈词”总结李庄犯罪事实进行警示教育后,审判长准 备不让辩方发言。斯伟江律师当庭要求发言,大声反击检察院:“我们现在要对你们故意制造错案错误起诉进行警示教育!”

  我也在无罪辩护的法庭上,多次对这样的公诉人进行警示教育,引起激烈对抗,这时往往是检法一起联合作战,对付律师。而结果,往往都会认为是辩护 人狂妄,目无法庭。

  在一次检察机关征求律师意见的座谈会上,我向省检察长提出建议,应当取消公诉中的法庭教育阶段,这是有罪推定余毒下的“公诉八股”。因为在合议 庭评议、判决被告有罪前,按照无罪推定原则,被告并没有被确定有罪,检察院无权以确定被告已经有罪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是未审先定,检察代行了法院的审判 权。如果法庭判决被告无罪,那就是冤案错案,属于错诉,应当受教育的不是被告,而是公安、检察。这样的公诉人教育,就会非常荒唐可笑。检察长深以为然。他 说这是最高检公诉训练程式中规定的,要求公诉词中要有一阶段对旁听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以前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道理。当场要求研究室主任回去好好研究。

  今天,李庄案错诉已经确定。我们所有人都明白,斯伟江说出了一个真理。应当受惩戒的,确实是江北公安局、检察院。

  李庄听了检察员的《公诉词》气得全身发抖。检察院和官方控制的报道,可以说罪犯在公诉人的义正词严的指控面前,终于败下阵来,吓得发抖。而其实 是李庄对这种颠倒黑白信口雌黃的指控实在听不下去,气得发抖,要求休庭。今天,我们已经明白是谁在信口雌黃.如果李庄案一、二季的庭审录像能够播放,会是 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现实版法庭片连续集。谁害怕真相曝光,谁不敢公布真相,其实已经很清楚。

  回顾法庭,我们不是同检察院过不去,而是今日中國的法庭,这样的无理蛮橫的公诉太多了。不只限于重庆。类似于李庄案这样的公诉恶劣表演,天天在 上演。每个参加刑诉法修改的人,都应该认真审阅这些录像后,才去参加起草讨论。好好弄明白,我们从苏联学到了什么样的刑事审判模式。很多法官、检察官其实 已经中毒很深,强词夺理已经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法官也往往把自己定位成公诉人。一起对付律师和被告。因为他们要“公检法联合办案”,体现同一專政机器的 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中國的法官、检察官其实早就已经异化了。

  中國的大量涉法上访源头,其实是从这样的法庭开始的。因为这样的法庭,建立不起司法公正的公信力。

  作者:陈有西

Thursday, April 28, 2011

陈力丹/陈秀云著《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被删除部分zt

标签:

杂谈

陈力丹/陈秀云著《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被删除部分

陈力丹/陈秀云著《写给中学生的新闻学》一书2011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只有10万字(扩张后15万字)的书稿,在出版社方面的要求下,几 经交涉,但最终出来的书仍然比作者妥协修改之后少了7千字。这并非是上级审查的结果,而是自我审查的结果。恩格斯说:自我检查比旧的书报检查坏1000 倍。我重复了这句话,但编辑的理由是为了生存。下面是被删掉的部分,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会被打折扣(整节被删除)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就在我们家乡,那天出了一件大事儿,烟花爆炸伤了上百人呢,可是传媒没有报道。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样的事儿没有新闻价值?

当然不是。明显地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没有成为新闻,是因为传媒工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的、文化的原因,还有传媒业务流程中自然追求的省力原则,都会制约传媒对于事实的选择。

第一,宣传的思维惯性制约传媒工作者的新闻价值意识。请看这样一条外事新闻:

昨天中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在南京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夫人柳纯泽一行,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交谈。[《梁保华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扬子晚报》 2010-11-1]

这是我们在新闻中常常见到的领导外事活动的报道模式:“……某人会见某人一行……宾主进行了亲节友好交谈”,变成了固定化的宣传套路,就不好了。

类似的模式我们常见,比如有关部门宣布春节禁放鞭炮,媒体会报道说市民纷纷称赞,这样可以过一个安全文明年了;过几年放鞭炮解禁,媒体就又报道说,市民纷 纷表示,燃放烟花爆竹增加了节日气氛。禁燃和解禁,媒体报道中的市民表态,用词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存在矛盾的情况?只因为传媒并没 有去考察公众真正的态度,简单、机械地图解政策。这种做法对新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起到真正帮忙的作用,媒体的前后矛盾也使自己的处境尴尬。

这种宣传报道思路,不仅在图解政策时表现较为明显,而且,还会把一些非新闻的内容插入新闻栏目之中。如在电视新闻中,插播“××代表风采录”、“红色记 忆”、“永远的丰碑”等等不是新闻的内容,使宣传的特征格外明显。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按照新闻价值的若干要素去选择事实呢?其中的一些内容,本来具有新 闻价值,但是叙述在套路化的宣传模式之下变得没有新闻价值了。还有一些是新闻工作者惰性造成的,以前这样做,现在还这样做,于是,新闻节目的新闻特征就很 难显现了。

其实,很多重大的公开发生的事情,都应该及时报道,给人民以必要的交代,也利于及时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问题。政府信息公开,这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 例》规定的。但是,各级政府有自身的利益,有时不执行这个法规,而通过传媒的领导机关下达禁止报道的内部指令,造成公开发生的重大事实,传媒却无闻的怪 事。

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以宣传为本位。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说: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但是,领导传媒的机关尚不可能很快适应新的要求,所以仍然有一些新闻节目中硬加进明显不是新闻的内容。

第二,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有市场。而现在的传媒都是一个个利益单元。本来,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有时候传媒不肯投入,自然造成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被其他传媒抢走的情形。

另外,报道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记者会很累;而大家容易接受那种是好是坏一目了然的信息,并不乐意接受让人太费脑筋的东西。这时候,记者报道复杂的事儿不 是吃力不讨好嘛。因此,传媒喜欢选择那些容易做出判断的事情来报道。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与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 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一个花絮。这种情况制约了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去比较、衡量事实的轻重。

第三,从新闻的工作流程看,新闻事实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 制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特别是报纸,通常一天只出版一次(一些发达国家的日报一天出版数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在截稿时间之前,而且有较充分 的余地可以采访写作的话,被报道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事件发生在截稿之前很短的时间内,这个事实即使比较重要(除非特别重要),也会被忽略,或只能在第二天 报道。

如果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正好在场,可能就被报道,而且占据的版面较大或时间较长;如果当时没有记者在场,这件事有可能被忽略掉。

值班主任一般都是报社的副总编或编委,是报纸夜班的总负责人,哪些稿子用,哪些稿子不用,最后由他来决定,值班主任的偏好往往决定某些事实被发出去,某些事实被拿下来。当然,这类事实通常是非重大新闻。

有时候抢拍的照片不一定很清晰,如果事情很重要应该发出去,但审稿的时候往往因为纯技术的标准而被换掉。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清晰的照片,有充分的时间调整角度和距离,甚至进行摆布(这是违反职业规范的),往往没有新闻价值。

新闻在版面的位置,应充分体现新闻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某条消息在版面上的位置,有时候是偶然因素决定的,考虑新闻价值并不多。排版的时候常常会遇到 空出一块的情况,这时就要找一个长短合适的稿子,如果某个稿子放到这个位置篇幅不合适,就会拿下,再找其他的稿子。往往正好能够填上这块地方的稿子就自然 上了版面,其新闻价值如何,是谈不上的。本来,应该按照新闻价值的要素来认真选稿,即使稿子长些,也应认真删节、改动。但是,长期做这种新闻实务工作,会 造成对信息的麻木。

(以上这部分文字的主要部分,我以单独文章的方式刚才发表在《新闻知识》杂志2011年2期上)

不能因为感人而把不存在的事实当作新闻(这一节标题保留了,但例子全无,以下蓝色部分已被删除)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动的事,而且,人们还会凭着自己的想象,为一些事情加上让人感动的情节,怀着善良美好的愿望去讲述它。也正因为如此, 才出现了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文艺作品。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必须让自己冷静客观地面对所要报道的对象,不能因为故事的感人而把一些不存在或者无法 查证的事实当作新闻进行报道。

虽然一般来说,能够打动人心灵的故事,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危害,还可能使人从中受到感染,精神受到震憾,情操得到陶冶等等,如果是面对文学作品受到了这样的 影响,虽然人们也会沉浸在作品的故事之中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歌哭,但是,一旦走出故事,他们知道那些故事不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这种 十分明确的认识,使他们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这句谒后语,说的就是人们在文艺作品之中的感动与现实有莫大 距离,实际上,无论小说中的人物如何,丝毫不会影响读者的现实生活和工作。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情形就很不一样了。读者看新闻的前提是把新闻当真的。在新闻中看到感人的故事,他们不但会被感动,而且,还可能因此采取行动。比如,那 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儿童对于上学的渴望的报道,会让一些人慷慨捐助希望工程,即便是你一个学生没有那么多钱,也许还会把自己用过的学习用品寄给他们。新闻的 魅力也就在于它是“真实的故事”,是活生生的社会和人生,每一个新闻人物都可能为新闻读者提供一个生活的参照,每一个故事都是向读者展示现实生活的真实场 景,告诉读者你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之中,在远方,在身边有着那样真实生活着的人们。

因此,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是前提,也是底线。那些不存在的感人事实不能成为新闻。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却可能出现因为故事感人被当作新闻广泛传播的现象。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媒体上都出现了一条“母爱短信”的“新闻”,故事大意是说,救援人员在垮塌下来的房子下,发现了一位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以类似古人行跪拜礼的姿势死去的母亲,在母亲的身下发现一个安睡着的孩子,还在孩子的被子里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在汶川地震中最感动人的新闻之一。“新闻”被传播出去后,有人为这个可敬的母亲写了诗歌,还有传媒给它评了最感动人的短信大奖……人们争相传颂这位伟大的母亲。

然而,据学者唐远清对这条新闻的追踪考证,该新闻最初在200851516日作为“无头消息”出现于网络媒体,17日被三家传统媒体未加核实转载,接下来被全国各路媒体跟进报道,迅速传遍全国。但据一位转载者说,最初的来源是QQ群,尽管没有明确新闻来源,但考虑到内容本身的感人和震撼就把它当作新闻推出了。没有经过核实,也没有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过采访,各种媒体都以类似的态度传播了这条“新闻”。

现在一些大的网站上已悄然删除了这条当初炒得火热的动人新闻。当人们冷静下来的时候,只要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仔细解读与思考,便会发现一些问题。

新闻需要交代事实的几个新闻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等等),而这条新闻缺乏可以核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目击者的名字等等。就连里面的最关键的短信,版本也不相同,电视、广播、网络及平面传媒上对这条短信的引用,在最后一句话上,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把千万换成一定,有的是记着我爱你记住我爱你,比较多见,并渐渐成为定本的是一定记住我爱你[2]细心的人就会去问,既然它是新闻,这么关键的一句话,不应该出现引用上的差错,问一问当时看到这条短信的人不就核实清楚了?还有,这一事情出来后,有人说要为孩子建立基金等等,可见对这个孩子人们是极为关注的,按常理,传媒应该对这个婴儿的生活进行跟进报道,可为什么人们至今对婴儿的下落一无所知呢?

所有的疑问没有答案的原因只有一个,正如唐远清考证的那样,它本身就是“无头消息”,不是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不论目的如何正当,都不能刊播虚假新闻,无论故事多么令人感动,都要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才能刊出或播出。

宣传存在宣传伦理问题,并非成功的宣传都是道德的。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是给人们提供关于外部环境的真实信息,报道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好的坏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欺骗,会使人产生对于现实的错误认识。1939年,德国法西斯政府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这就是不讲宣传伦理的典型话语。而马克思的观点是:“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总之,我们得反复说明,新闻的本源在于事实,没有事实依据的东西,都应该排除在新闻之外,不论它如何感人,可以用于宣传。况且,宣传也是有基本的伦理要求的。
(以上被删掉的部分,我已经写到其他文章中,刚才在《青年记者》2011年3上期发表了)

关于新闻真实一章被删除的部分(蓝色):

体制性失实。这种失实在我国历史上主要发生在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时期,尤其是1958年传媒关于大跃进的新闻和“文革”时期(19661976)的新闻。传媒“念念不忘突出政治”,服务于政治需要,传媒本身对一些事情报或不报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新华社19581113日的《内部参考》第2632期,刊载了一篇报道《安国的小麦千亩天下第一田》,讲的是安国县计划平均亩产小麦2万斤,要成为天下产量最高的小麦。种过小麦的人都知道,当时在华北地区一亩地400斤就了不得了,却要求亩产2万斤,完全不可能的事儿。

这一新闻的出台正是基于“大跃进”的政治背景。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党中央1981年 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当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反映了广大人 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一些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 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 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因此,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气氛中,传媒人被政治风气搞得过于紧张,形成了主动迎合政治风向惯性,出现了跟风浮夸的新 闻,这就是体制限制造成的新闻失实。

其次,记者写作或工作习惯造成的错误。一些记者工作时间久了,会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和写作习惯,在写稿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这些习惯用进去,不知不觉造成新闻失实。

比如,我国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的类似报道写作的套路:某时某地某会议隆重召开;某会议胜利闭幕;某领导发表重要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通过某个重要 决议;某决定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干劲儿;某领导亲自接见某友人;某领导亲切看望下岗职工;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某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某某人经过了多 少日夜的奋战,终于……;外国人民总是友好的;先进人物总是要带病工作的;……

这些八股式的套话和套路,有多少是真的,记者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习惯了,脱口而出,用不着思考,其本质就是“假”。

二、编辑环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失实。有些大的媒体,比如新华社的编辑环节层次较多,特别是翻译的稿子,由于每个层次之间不做沟通,就可能造成新闻的失实。19891213日晚,电视新闻中播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

“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地球,科学家正想方设法避免这场灾难。这颗小行星直径约1千米,目前距地球80万千米,为月球至地球距离的两倍。如果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破坏力的770倍,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将遭此劫难……”。

这条新闻的依据是新华社稿。播出以后,街上很多酒馆里挤满了人,反正都要死了,临死前喝杯酒吧。这种情况引起上面的注意,后来一查,这是由于新华社在稿件 翻译、编辑过程中出现差错,一层接一层每层都改几个字,几经改动后变成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新闻。很难说是谁的错误,你改我改,最后就变成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儿了。

第三章第四点 学会识别假新闻

再看下面2004117日《重庆商报》、《现代快报》等报刊出一条《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的“新闻”:

116下午,成都八宝街肯德基快餐店附近,几名男子正用各式工具用力砸着一辆白色宝马760的的窗玻璃,直到其玻璃被砸得稀烂为止。原来,六日下午,徐老太带着孙儿宇宇在肯德基用餐,宇宇吃着吃着便跑出去玩了。过了10来分钟,宇宇突然哭着跑了进来,“奶奶!叔叔喊我找你赔钱!还打了我一耳光。”听完孙子的哭诉,徐老太马上怒气冲冲地跟孙子走到了店外的一辆宝马前,“这小孩用玩具划伤我的新宝马!这可是宝马760。”宝马车司机说。“你要赔钱是不是’那你等一下。”老太说着拨了一个电话。10余分钟后,徐老太的儿子带着自己公司的6辆奔驰600到了现场。“你这个宝马760买成160多万是不是?加完税180万是不是?那我180万把它买了。”徐老太的儿子向宝马司机说,“好!这个宝马是我的了。儿子!看叔叔们把这辆车砸烂了耍哈。”说完,他便和另外几个奔驰司机将那辆宝马的车窗砸得稀烂。

这条“新闻”的荒诞在于,即便再有钱,没有人会这么败家。这条“新闻”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细节丰富,连最初孩子的怎么吃的怎么玩的怎么诉的苦都有交 待,似乎这个写作的人当时给现场录了像,特别是直接引语,用了很多,小孩儿的,老太的,老太儿子的,一点儿不比小说写得差。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新闻”把 这件事儿写得太详细太完整了,而记者又不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即便他采访了当事人,当事人就记得那么清楚自己都说了什么吗?还有,这里面的语言都是吵架性 质的,哪个当事人愿意把愤激之下的语言再重复给别人呢?即便愿意,他能重复得那么准确吗?事实上,该文不过是网络流传已久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版 本,情节相似,只不过时间、人物和地点稍有变动而已。

第四章客观第四点被删节部分(蓝色):

上面两篇报道,都是记者在说别人做什么,没有发表意见,但是却反映出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会有对应的新闻报道模式。这个模式本身很难完全客观地反映具体的时间。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和多元社会,什么事要较真,什么观点都可以公开表达,于是报道的模式就是现在的样式。而在中国,这类内容被归纳到“好人好事”消息框架中,也有几十年的传统了,根深蒂固。哪个客观,哪个不客观?很难说。报道本身已经内含了中国、美国社会的某些观念形态的东西。

即使小学生,若看多了央视的“新闻联播”,可能在学校写的报道也会因耳濡目染,而写成“新闻联播”的模式,不信我们试试看:

“六•一”前夕,五年级一班学生刘小华因患感冒请假。班主任指示班干部们自发组织到刘小华家里慰问。第二天,班里黑板报登出了一篇《本班新闻》。

本班新闻

本班讯: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刘小华同学以大无谓的英雄主义精神同病魔做斗争,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身体进一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刘小华同学表示,要用××伟大思想武装自己,抵抗病魔。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 常。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一起作弊的往事。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

  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

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某某牌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轧橙汁,宴请赵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

陪同访问的还有,物理课代表,前卫生值日委员会副主任张二蛋同学。

好在这是模仿“新闻联播”节目的套路编的,并非真有这样一条新闻。然而,同类的报道模式,完全依照官衔编排版面和决定使用什么词汇,套话和廉价形容词副词 满天飞的情形,确实到处都有。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也常说一些表面上时髦,实际上没有任何实在内容的话吗?这种情形下,新闻要做到客观,还真得时刻提醒 自己客观、客观,不然一出口可能就是一些不实在的套话空话。很多融化到血液里的行文套路和套话,已经成为影响新闻客观性的隐性因素。

第七章被删节部分(蓝色)

在现代民主与法治的社会里,情况有所不同:

19851月下旬,美国国家宇航局将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但是,美国国防部想要使发射秘密进行,198412月中旬,空军司令部就发出警告:对这次飞行任务和所携带仪器的“推测”,都将受到破坏国家安全的法律审查,要求新闻界合作。又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硬性的新闻封锁。

但是,美国媒体认为,国防部的封锁破坏了新闻自由,如果此次“保密”被承认,将为以后惩办泄密,限制新闻传播和制度严格的保密法提供先例。于是,《华盛顿邮报》、合众国际社和国家广播公司先后发布了消息。虽然遭到国防部指责,他们却也拿新闻界无可奈何。

美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国防部对新闻界不满意,他们也不可能把新闻界的人抓起来,或者像蒋介石那样暗杀于已不利的新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新闻界,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活动。美国人最常用来保障新闻的自由传播、反对政府干涉的法律依据,这就是1791年的《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愿之自由。”

该节最后一段:

有的新闻传播学者将这些条款搜集起来进行论证,写了很厚的书。新闻传播界若发生了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找寻法律法规的依据,还是比较方便的。随着国家和社会法治进步,以及中国新闻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的提升,那种由行政命令或者长官意志来决定发什么不发什么的新闻现象,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原书目录

新闻帮助你长大

一、什么是新闻

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2.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

3. 传播时效是新闻的生命

4. 新闻、宣传不是一回事

5. 不能因为感人而把不存在的事实当作新闻(例子被全删)

新闻人的故事

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创者——徐宝璜

二、只有很少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 抓住很大的事情不会错

2. 抓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3. 事实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越近越有新闻价值

4. 与人情感相关的事实都有新闻价值

5. 人咬狗才是新闻?

6. 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会被打折扣(整节被删除)

新闻人的故事

报界奇才”——黄远生

三、新闻的真与假

1. 新闻的“真”

2. 新闻的“假”(部分被删除)

3.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4. 学会识别假新闻(部分被删除)

新闻人的故事

铁肩辣手——邵飘萍

四、客观: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

1. 市场催生了新闻要客观的理念

2. 客观要求从新闻中走开

3. 新闻朝着客观无限接近

4. 新闻做到完全客观很难(部分被删除)

新闻人的故事

20世纪记者的代表——沃尔特·李普曼

五、怎么写新闻

1. 新闻的体裁

2. 新闻的要素

3. 新闻的

4. 消息的基本结构

5. 怎样写好新闻通讯

6. 核实事实

新闻人的故事

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记者——范长江

六、传媒是个什么样的行业

1. 传媒作为社会行业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2. 监测环境:传媒的基本职责

3. 记者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素养

4. 不合格的新闻人

5. 新闻受众也能参与新闻的制作

6. 传媒是怎么生存的?

新闻人的故事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记者——赵敏恒

七、新闻传播中的把关

1. 新闻业务流程中的自然把关

2. 强制的关卡”——新闻管控(部分被删除)

新闻人的故事

大人物无法说的记者——法拉奇

结束语

新闻是窗口不是镜子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约见最高法院死刑“判官”zt

我对刘晓原一类的律师报以非常崇高的敬意。他们原本可以活得很好,活在中国的上流社会。偏偏他们选择了为普通人说话做事。这在不是法治社会的中国,无疑,他们是很痛苦的。不仅是看到太多的普通人的不幸痛苦,还有为自己试图认认真真按程序做事---都做得不顺而痛苦。对此,在佩服的同时,也有无数的同情。

我自己是肯定做不到的。

从这篇文章里也可以间接地看看中国所谓的法律系统一个侧面。有人说中国不是法治社会,有的人听了不高兴,觉得是抹黑中国。要我说,应该是有,不过是个恶法统治的社会。


约见最高法院死刑“判官”


(2011-04-27 21:28: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法治新闻

4月26日上午七时半,我到了位于朝阳区红寺村的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申诉立案也在此),约见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何胜凯死刑复核的法官。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死刑案件的被告人及其家属,在案件进入死刑复核阶段时,有权聘请律师作为被告人辩护人。律师接受委托后,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递交辩 护意见或法律意见书,可以约见本案法官当面陈述对案件看法和观点。但是,律师去约见法官,必须通过“上访”途径,象访民一样到“人民来访接待室”排队登 记,然后由“人民来访接待室”作出安排。把律师约见法官,视同为家属来上访,这种方式真是很怪。

上午八时,我进入“人民来访接待室”大门,铁门内有十几个法警把守着,对进入大院的人,法警要查看材料和证件,如没有省高级法院裁判文书不能进入。

我进入大院再进办公大楼内,这里有两个进出口,我是从出口进入,没有经过安检进口,但法警看了律师执业证。此时,大厅里很多访民 拿到了登记表在填写,也有不少人还在排队拿登记表。大厅内有十二个窗口,但有两个窗口没开放。我问了法警,是否有接待律师办案的窗口,法警解释道律师与访 民一样要排队,没有专门接待律师的窗口。我走到十二号窗口前排队,轮到我拿登记表时,我解释是来办案而不是上访,接待人员似乎不理睬我的解释,直接问我是 第几次来?我说以前没有来过,只是寄过委托手续和辩护意见给办案法官。法官给了我一张“初次访登记表”去填写。我是以何胜凯辩护人的身份来约见法官,但还 是被最高人民法院视为上访的访民。

我填写好登记表后,法警要我交到一号窗口。接待人员查看了一审判决书、二审裁定书,还有我的律师执业证。他在电脑中轮入登记表信息时,说以前何胜凯姐姐来 上访过,我现在来约见法官谈案件不是“初访”,属于“续访”。“续访”两个月只登记一次。

在何胜凯案二审宣判后,何胜凯姐姐何胜先到最高人民法院上访过一次,但具体时间我也记不清了。我给接待人员解释道,自己是第一次来约见法官,何胜凯姐姐来 上访反映过,但家属反映问题与律师是不同的。接待人员说都是一个样,要我再回到十二号窗口去。在十二号窗口排队时,我向一法警作了解释,如果两个月再登记 一次,即两个月后再来反映,到时人都可能被执行死刑了。

我把“初访登记表”交回给十二号窗口,接待人员收下后给撕毁了,也不给我一份“续访登记表”。我离开窗口给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打电话,可电话总是打不通。 刚才哪位听我解释的法警走上前来,指着一个正在打电话女法警,让我去找她反映一下。

女法警打完电话,我向她作了解释,她说规定都是这样的,但表示可帮助疏通一下。她带着我到了一号窗口,接待人员仍然认为我是来“续访”,他说何胜凯姐姐何 胜先是2月21日来上访,现在已经过了两个月时间,我这次来“续访”可以办理登记。女法警要他给一份“续访登记表”,他说没有了。在女法警帮助下,我在其 他窗口拿到了登记表。再次填写好后交给一号窗口,接待人员让我在外面等着。上午九时半,我问一号窗口接待人员,他说已经联系好了,刑事审判四庭答复,让我 下午到他们办公地面谈。

我走出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大院,随后,李方平律师也赶来了。我们乘公交车转道去东城区北花市九号大楼,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就 在此办公。

我早上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时,发现路上停有不少警车,离开时警车还停在路边。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二十辆之多。这些警车都挂着外省牌照。前些 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在北京南站附近办公时,每天也是这般景象。

下午一时,我们到了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办公楼外等待。下午二时,我问在办公大楼院外站岗的警察如何进入,法警说必须要先与办案人员联系。我开始打电话进 去,但刑四庭没人接。二时十五分,电话拨通了。工作人员说,“接访室”告诉的接谈时间是下午二时三十分,她让我再等一会。时间到了后,法官和书记员出来接 了我们,由于有武警在大门内站岗,我们还得办理登记。武警向法官询问我们是什么人?法官说他们是来上访的。我苦笑着解释,我们是律师来谈案件,不是访民来 上访。法官还说,我们寄的材料都看了,其实不必再面谈的。我说,虽然材料写得很全,但还是有必要面谈。最高人民法院有规定,死刑复核阶段被告人可以聘请律 师,律师可以约见办案人员陈述观点和意见。法官说哪倒是。

法官把我们带入办公楼一层,在进入大楼时又作了一般安检。在一间会议室里,法官和书记员听我们谈了对何胜凯案观点,书记员虽然在场,但她没有做记录。也许 会认为,我们观点在书面材料中写得很详细了吧?法官说,他们到过遵义市第二看守所会见何胜凯。

我们向法官陈述的主要问题是,何胜凯可能患有精神病,应启动精神病司法鉴定,以对他刑事责任能力作出准确认定。我们没有展开来具体谈,因为在辩护意见中写 得非常详细。法官听我们讲了半个小时,期间也没有对我们观点作反驳。我最后提到,这起案件发生在人民法院系统,恳请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时,做到客观和 理性,依本案事实和法律规定,排除外界干涉进行复核。

我办过四起死刑复核案,到刑事审判庭与法官面谈这是第二次,其他两次是在“人民来访接待室”谈。第一次在刑事审判庭面谈,哪是因为杨佳案件。当时,负责杨 佳死刑复核案审判长和两个审判员接待了我,不过,他们以杨佳不同意其父聘请的律师为由拒绝我做律师。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我被拒绝了,但三名法官还是听我谈 了观点,并让我以公民身份递交了一份法律意见书。

死刑复核权全部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允许律师介入死刑复核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服务。我想,既能律师在死刑复核案中是辩护人角色,那么,就不能把律师约见 法官视同为家属来“上访”。家属上访反映案件问题,与律师依法约见法官谈案情,尽管都是基于同一起案件,但由于角色不同,所谈观点是不一样的。在此,希望 最高人民法院就律师介入死刑复核案作出更加明确规定,并开通专门接待律师参与申诉案和死刑复核案的服务窗口,再不能把律师当作访民来对待了。

附:在最高法院做了一次“访民”…2008-06-19 21:22

很久没看到如此绝妙的春秋笔法了zt

  • 标签:

    杂谈

    分类: 非常二逼
    @株洲市网宣办:株洲司法强迁发生意外。22上午,法院在法律宣传过程中,为防止爬 上楼顶的汪家正父子掉下造成伤害,安排了一台铲土机搬运松土,铺在汪家楼下水泥地上。在对话过程中,汪突然情绪失控,在往身上浇汽油的过程中,不慎摔倒, 身上突然起火。现场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扑火,以最快速度灭火并将伤者送至医院救治。
株洲市网宣办发表的微博(16)
快捷键列表:1 微博输入框 2 微博内容列表 3 搜索输入框 4 新消息
  • 引发该事件的核心问题是拆迁补偿。据调 查,汪家正房屋认定合法面积为280.03平方米,可获得房屋征购等费用35万元以上。同时,按征拆安置政策,其可按远低于建设成本价购买安置房,只须从 补偿安置费中拿出14万余元即可获得240平方米的安置房。事件发生后,拆迁程序立刻中止,全力救治伤者。

    4月24日 15:01 来自新浪微博
  • 株洲司法强迁发生意外。22上午,法院 在法律宣传过程中,为防止爬上楼顶的汪家正父子掉下造成伤害,安排了一台铲土机搬运松土,铺在汪家楼下水泥地上。在对话过程中,汪突然情绪失控,在往身上 浇汽油的过程中,不慎摔倒,身上突然起火。现场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扑火,以最快速度灭火并将伤者送至医院救治。

    4月24日 15:00 来自新浪微博
  • 网宣办真诚欢迎那些理性的发言,有理有 据,让人信服,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反对恶意谩骂、诋毁和人身攻击

茅于轼:把毛泽东还原成人zt

原文已被和谐!只能从海外网站浏览。


茅于轼:把毛泽东还原成人


【多维新闻】中国学者、北 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4月26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发表文章《把毛泽东还原成人——读〈红太阳的陨落〉》,历数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罪恶,包括 心理阴暗、奸淫妇女无数、搞阶级斗争、因政治原因害死五千万人、将国家领至崩溃边缘等,而这个“祸国殃民总后台”至今还在天安门城楼上挂着,“中国的滑稽 剧还没有真正谢幕”。一些网站和论坛纷纷转载,引起轰动,但很快就被删除。

《把毛泽东还原成人——读〈红太阳的陨落〉》全文如下:

毛泽东原来是一座神,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的揭露,慢慢地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至今仍然有些人把他看成神,对他的任何评论都是大不敬。 如果说他也有错误,那是万万不容许的。在这些人看来,毛泽东永远是不容分析,不许正视,不可评论的一尊神。他们永远看不到毛泽东控制不住自己而流口水,连 说话都说不清,跨不上汽车而不得不请人把他抬上去,他长期卧床而腿肚子又细又弱。幸亏更多的材料的发表,我们能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得到了许多新的 印象。他无非是一个人,虽然他的智力过人,但是免不了陷入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的规律。他不能突破规律,而是被普遍的规律所限制。他根本不是神,对他的一切迷 信将会逐步消退。

他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是他对三年灾荒责任恐惧的反应。中国饿死三千多万人,超过中外历史上和平或战争时期饿死人的最高记录。在和平时期,没有 任何别的理由可推脱。这是谁的责任。无疑是毛泽东的责任。他毫无道理地反对彭德怀的批评,生怕彭德怀会夺了他的权,不顾已经暴露的左倾祸害,继续更严厉地 往左偏离,不许人说真话,搞完全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的所谓“三面红旗”。导致大饥荒。为了逃脱这个责任,他发动文化革命,逼死曾经因三 年灾荒批评过他的刘少奇。他想消灭一切政治上的对手,无限地扩大自己的权力,还打算把自己的权力在他死后交班给自己最可靠的人,江青。在他的眼中,人民只 不过是一推肉,是叫喊万岁口号的工具。权力欲望控制住了他的生命,他为此而完全疯狂了,用最大的代价去追求权力,以至于他的权力本身因此而削弱。

他追求权力的方法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原意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但是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资产或无产根本不相关。他所谓的资产阶级实际上就是 他所不喜欢的人,大部分还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这种无原则的斗争最后把他自己也毁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迷恋于阶级斗争。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四清,文 革,都是围绕着阶级斗争展开的。他清除了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陶铸。又利用林彪斗倒了刘少奇。到后来对林彪也不信任,想搞掉林彪。最后连周恩来也 要反,只剩下孤家寡人和几个亲戚,江青,毛远新,王海荣,和极少数几个家丁,像张玉凤等。如果毛泽东不那么相信阶级斗争,而是以和为贵,搞团结,他死的时候绝不会那么孤独,虽然有三年灾荒的责任,他作为开国元勋,还能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可见毛泽东是被自己的阶级斗争毁坏的。林彪出事 以后毛泽东多次教训江青要团结,他只看见江青到处斗人如何糟糕,但是江青只不过是他的一条狗,叫她咬谁就咬谁。他自己到最后也没有放弃阶级斗争。

毛泽东搞阶级斗争,死人无数,在所不惜。每次搞运动都有人自杀(他杀就不去说了)。特别是文革自杀的人还不是一般的人,大多数是社会知名人士,对 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有许多还是毛泽东的朋友。
这些人自杀毛泽东完全知道,但是他丝毫没有同情心。三年灾荒饿死三千多万人,大部分是帮助他打江山的贫下中农。但是他一点也没有感到痛心。和他有肌肤之亲 的孙维世,上官云珠等人也被逼得自杀。他毫无怜惜之意。现在揭发发现,毛泽东奸污过不计其数的妇女。原来他在神坛上,他的人性的兽欲方面谁也不敢说。他从 神坛上走下来之后,这些事一桩桩被暴露。其冷血性无与伦比。其心理的阴暗实在叫人吃惊。大家都说,毛泽东有超高的智慧,没人学得了。但是更没人能学的是他 的冷酷无情,没有起码的人性。

从现在揭发出来的细节看,毛泽东搞阶级斗争使得党内人人自危,人际关系极不正常。一切事务都围绕一个“权”字。什么国家的团结,人民的利益,统统 都放到脑后。国家的几个领导人成天想的是一件事对谁有利,特别是对毛泽东的权如何。没有任何人敢于冒犯毛泽东,一个国家的事完全变成了毛家的私事。当时许 多人无法理解的种种事态,现在一件件都摆清楚了。聂元梓的大字报怎么变成了革命的大字报,几个大学的造反小将怎么被呼来喝去被利用的,在武汉王力被打,和 以后的天安门保卫中央文革的大会的背景,谁是516分子,为什么要整516,何以要批林批孔批周公,这一切外人根本看不懂的事,其实就是毛泽东消灭政治对 手的策略。他心里很清楚,但又不便说清楚。文革中许多重要的事情请示他,他总是模棱两可,叫别人去猜。因为他的真正目的是见不得人的,他的心理非常阴暗。 一个国家由这样一个权力无边,又有不可告人目的的领导人指挥,一直走到了经济和政治双崩溃的边缘,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原来许多人都以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 革命是为了夺取资产阶级在国家机器中的权力,为无产阶级争利。现在这场骗局被完全戳穿了。

毛泽东的最后几年里,虽然身体完全不行了,但是脑子还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谁?在他心目中只有江青最可靠。所以决定让江 青接班。但是他也明白江青结怨过多,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所以让华国锋协助江青。毛泽东一面对华国锋说:你办事,我放心。但是还说:有事找江青商量。 毛在他死前一年对他死后的国家领导人的安排是:党主席,江青;总理,华国锋;人大委员长:王洪文或毛远新;军委主席:陈锡联。以后又改为党主席是毛远新。 总之没有超出他自己的几个近亲。江青或毛远新何德何能,凭什么能担任国家主席之职?江青在文革中的表现完全是一个泼妇,丝毫没有远见卓识,自我膨胀,不知 天高地厚。粉碎四人帮后对江青的审判把她定为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判刑死缓,是极其公平的。毛泽东居然想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一个反革命分子。他脑子里唯一想的 就是毛泽东的家天下如何维持。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毫不相干。

1971年林彪出事后全国人民松了一口气,认为林彪为了夺权误导伟大领袖搞文化大革命。现在林彪死了这场毫无道理的文化大革命应该停止了。各处地 方都在落实政策,解放原来反林彪和反文革的人。当然,因为反林彪而被处死的人已经不可再生。可是毛泽东因为林彪出事而心情极端压抑,生了一场大病,他的健 康再也没有恢复。一国的领袖其心情和百姓的心情极端相反,面对同一件事百姓兴高采烈,领袖闷闷不乐,真是百姓的极大不幸。在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首先整 顿了梗塞了的全国铁路系统,使其能够正常运作。然后整顿各级政府中的派性,消除互相对立的情绪,并解放了一批被打倒了的干部,抓一部分坏头头,从而使政府 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生产明显恢复,各项指标转为上升,全国人民感到有了邓小平,形势在好转,破碎的国家有可能恢复正常。可是毛泽东想的和百姓的利益无关, 只想着自己的权能不能保住,江青能不能接班。

邓小平几次和江青发生正面冲突,毛泽东决定搞掉邓小平。这就是1976年毛泽东临死前的批邓运动。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毛泽东从一个政治家沦落为处处和人 民相对立的人民公敌,就是因为他被权力的迷信所控制,丧失了起码的理性。

权力欲彻底毁掉了毛泽东,使他完全丧失了正常思维,把国家的事看成了自己一家的事。虽然他知道江青不得人心,说“不出三五年必将腥风血雨”。但是 他无法摆脱这个局面。他已经疯狂了,被阶级斗争搞疯狂了。让江青接班是他仅有的最佳选择。他之所以欲置周恩来于死地,就是因为他不相信周会臣服江青。他本 来的理想是让周恩来协助江青掌权。但是周恩来无法和江青合作。江青根本不是一个政治家。共产党在建国时期涌现无数英雄人物竟没有一个能够及得上一个泼妇。 毛泽东之昏庸和他极高的智力相结合,把中国搞成一个不成为国家的“国家”。在毁坏国家上他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无人能及得上他的百分之一。

越来越多的资料解密,文革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越看越清楚了。毛泽东是了不起的,能够把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一个个斗倒,消灭。毛泽东和斯大林不同。斯 大林的目的就是清除异党,杀人就是目的。而毛泽东的目的不在把人杀掉,而是让他遭受极大的侮辱和痛苦。首先让他被孤立,谁也不敢同情他,把他搞成人民的敌 人,继而剥夺他的基本人权,任何一个人都能随意侮辱他,可以随便打他,叫他喝痰盂里的脏水,打伤了不许医院给他治疗。最后让他自己觉得生不如死,自杀算 了。而且自杀的时候还要喊“毛主席万岁”如果他胆敢有丝毫对毛泽东的不敬,他死后所有的亲属都会遭遇更悲惨的命运。毛泽东整刘少奇就是一个例子。刘少奇快 要死了,毛泽东下令抢救,要等党代会通过决议,把叛徒特务工贼内奸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并选择在他七十岁生日的那天当面宣读给刘少奇听,然后让他慢慢在无 助的痛苦中死去。毛整死的高干无一是经过审判(哪怕是走形式)正式处死的,都是让他们慢慢地在孤立无援的极端隔绝的状态下,受够了一切痛苦再死掉。毛泽东 极其痛恨周恩来,因为百姓拥护周远胜于拥护毛。但毛又无法整掉周恩来,因为这个国家内内外外都离不开周恩来。在周活着的最后几天中,病痛极度地折磨着他。 毛泽东乘这个机会翻出了几十年前写的批评周恩来的文章,用尽挖苦,讽刺,刻薄的语言,叫人当面念给周恩来听,以增加周的痛苦。这一过程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是耗费精力的。毛的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了这方面。

拿斯大林和毛泽东比,斯大林杀的人比毛泽东杀的多。解放前井冈山肃反杀了十几万人,这笔账该算在谁的头上,我说不清。解放后镇压反革命杀了七十万 人。这主要是毛泽东的主意。以后在文革时搞清理阶级队伍,三反五反,杀过一大批。具体数目从来没有公布,估计不超过二百万人。除此以外没有大规模枪毙人。 饿死的三千多万不是直接杀害的;整死的,自杀死的,武斗死的都不是毛泽东直接杀的。而斯大林实实在在处死了几百万人。但是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抵抗希特勒 的军队并取得胜利,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反观毛泽东,除了抗战头两年共产党的军队打过几次抵抗日本军队的仗,从1939年以后就没有打过一场稍微大一点的仗。共产党的主要精力放在扩大 解放区,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时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放着日本人不打,打自己的小算盘,准备胜利后摘果子。他确实做到了。可是解放并 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幸福,相反,带来的是生灵涂炭的三十年。因政治原因死亡达五千万之众。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总数。二战结束给世界带来和平。战败国德 国,日本,都变成了民主文明,繁荣幸福的国家。

唯独中国这个战胜国却陷入内部无穷无尽的阶级斗争,造成人类史无前例的生命损失。

毛给中国带来的是使人痛苦,然后死去。不但自己用尽办法叫人痛苦,而且动员全国人民互相斗,互相制造痛苦。对一般的小人物,也不是简单地处死,而 同样叫他们经受极大的痛苦才杀掉,像张志新,遇罗克,林昭,王佩英,无一不是在就义前叫他们受尽了罪才把他们杀掉。毛泽东还把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加以破 坏。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理想,道德,艺术,全部被否定。可移动的古董,绘画,雕刻,统统烧掉砸碎。对不能移动的建筑物则推倒,把美丽的电影明星剃光 头,让无知的群众用一切办法侮辱她们。把对社会最有用的知识分子一个个打倒,甚至逼他们自杀。把宣扬善的宗教领袖关进监狱,甚至干脆杀掉。毛泽东的目的在 于全世界都因他而痛苦。如果每个人的痛苦可以相加的话,毛泽东的目的是全社会痛苦的极大化。通过文化大革命他的这个目的确实做到了。痛苦的极大化是文化大 革命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人民的大救星”所给予人民的礼物。

毛泽东不但做到了在国内制造痛苦极大化,而且输出他的理论,让全世界都要残酷斗争。他鼓励在东南亚搞武装革命,制造死亡。在马来西亚,印度,泰 国,菲律宾,缅甸,印尼,尼泊尔,斯里兰卡,都有武装叛乱。他死后三十多年的今天遗留问题还有一大堆。印度的毛派有独立的武装,拥有两亿贫苦群众的拥护, 但是三十多年来贫困问题丝毫没有改进。因武装斗争每年死亡上千人。印度的中央政府拿他们没办法。搞得最惨的是柬埔寨。毛主席的好学生,波尔布特,遵从毛泽 东的教导杀人无数,成为全世界近代史中杀人比例最高的人类灭绝案。这就是毛泽东功盖天下的事迹。这一连串事迹也说明一个问题。他的理论非常具有欺骗性,所 以会有那么多的人上当受骗。至今还有人高举他的牌子做事。究竟他的理论是对是错?道理很简单,改善人们的生活要靠发展生产,靠人与人斗怎么能变富。所有遵 从毛泽东理论的人,也许斗得很开心(被斗的人可倒了霉),但是摆脱不了贫困。无一例外。

但是毛泽东又是幼稚的,他绝没有想到最后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政治家在身边,剩下一批狐群狗党。最后他信赖的人,只剩下后来被判刑 的四人帮。大家吹嘘毛的高瞻远瞩,其实毛是鼠目寸光。他发动文化革命的时候怎么能想到自己会变成孤家寡人。最初和自己一起奋斗的亲密战友都被整得众叛亲 离。毛泽东到死神智都非常清醒,但是是在非常孤独,失望,没有前途,没有同志和朋友的状态下死去的。他绝没有想到自己辉煌的一生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毛到死也没有丝毫的自责或后悔。毛死后华国 锋和叶剑英抓捕了四人帮,最高法院审判了四人帮,把他们判了刑。但是四人帮的头头,这祸国殃民的总后台还在天安门城楼上挂着,在大家每天用的钞票上印着。 中国的这幕滑稽剧现在还没有真正谢幕。不过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终究要完全走下神台,成为一个普通人,在剥离一切神象外衣的条件下,在消除所有迷信的条件 下接受公正的评判。

思潮与政见:艾未未事件的深层含义zt

艾未未事件的深层含义
艾未未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的行为艺术照片。
艾未未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的行为艺术照片。
网络
作者 雅尼克

中国艺术家、维权人士艾未未于4月三日在北京机场“被”失踪之后,引起全球舆论的极大关注。不仅欧美各国政府反应迅速,相继发表正式声 明,要求中国政府释放艾未未,欧洲议会、国际人权团体,文化与艺术团体,包括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参与了要求中国政府释放艾未未的行动。艾未未的失踪,在中 国国内、港澳台也激起了强大反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艾未未的遭遇以及声援艾未未的全球性动员程度超过了对诺贝尔获奖者刘晓波被判刑所激起的反响。

之所以讲艾未未被失踪,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就艾未未的去向给出正式的说明。这也正是自阿拉伯世界掀起茉莉花革命浪潮以来,滕彪、唐 吉田、江天勇等几十名律师的命运。不过,官方媒体抹黑艾未未的宣传攻势实际上已经承认艾未未的失踪乃是政府所为。

艾未未是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艾未未被抓之后世界的强烈反应就是明证。中国政府不可能不知道艾未未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知道仍然采取行动,显然有 着更深层的含义。

艾未未是中国公民社会结出的灿烂果实

艾未未被抓当然不是由于其艺术活动,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艾未未以其著名艺术家之身,以艺术与语言为表达手段,为弱小者伸张正义,为受害者争取权 益,为公民社会扩展空间。相对于由于起草08宪章而被判十一年监禁的刘晓波,艾未未的定位只能是一位有良心、敢真言的艺术家。他没有系统的政治论述,也非 政治异议人士。他是一位嫉恶如仇,敢于呼喊、敢于实践公民权利的当代豪杰。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政府似乎不应该抓捕艾未未,因为艾未未代表的至多是中国成 长艰难的公民社会,而非在政治权力领域里同政府较量。

那么,中国政府又为何要对这样一位艺术家下手呢?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邓小平发动经济改革。一个不成文的社会契约俨然君临中国大地,这即是政 府给民众打开经济发展的空间,经商创业的路敞开着,但是政治空间则是党的独霸天下。于是,任何人,只要在政治领域挑战权力,无一例外均会遭到镇压。长期以 来,政府与社会似乎也大致遵循这一默契。众多的民运人士包括刘晓波的被捕,都可以用这一逻辑来加以解释。

在这一新的社会契约的隙缝中,中国公民社会从无到 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会。二十年来,中国律师阶层的成长,媒体人独立意识的确立,以互联网为言论阵地的公民社会的觉醒等因素,也间接得益于这一社会默 契。从某种意义上,艾未未本人未尝不是这一公民社会发展所结出的灿烂果实。在此前,律师、记者等各类维权人士,虽然被重重打压,但相对于政治异议人士来 说,界线仍然是分明的。即使是如高智晟律师被失踪事件,也可以从他本人直接介入法轮功事件,从而越过了共产党的红线来加以解释。

向公民社会宣战
然而,艾未未事件却打破了这一社会与官方的契约。艾未未事件标志着一种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官方越过政治的红线,将政治的禁区向公民社会领域扩展。而这一 转折的背景既是今年初起于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浪潮,也是官方对封禁互联网破功的自觉意识。茉莉花革命给中国当局的警示是:仅仅防范公开的政治异议人士 不足以防止丢掉政权,在公民社会喷薄欲出的今天的中国,公民、法制、律师、网络等均是专制政权的大敌。

从这一意义上讲,此次被抓的虽是艺术大师艾未未,但 目标则是整个公民社会、网络空间的活跃分子,是对公民社会的某种宣战。这也解释了为何艾未未事件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只要你自觉是公民社会的一份子,有 捍卫公民权利,争取言论自由之心,有匡扶社会正义,维护弱小之志,你就会从艾未未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艾未未的遭遇感同身受。

© Copyright © RFI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FI或RFI中文部。
分享到:
134
老罗英语培训
上一 篇: 【见证一次政府对个人的私刑之五】香港《文汇报》:揭穿艾未未「維權」假面具

评论(7) 按反序排列
fuck_gavinstar1 [65.49.68.*] @ 2011-4-27 9:12:21
这是一个何等烂污的政权。我代表我自己矢志要坑了它。
反对 0
35 支持

alexgjy [144.32.126.*] @ 2011-4-27 9:21:40
这也叫艺术?
就这张所谓的行为艺术而言,希望AMM 别像党代表一样代表我
反对 28
3 支持

suzs78 [199.48.147.*] @ 2011-4-27 10:11:30
楼上说的好,这个你可以认为不算艺术。我也不认为算艺术,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因为这个就抓人吧?而且抓了人都不解释,准确来说算不上抓人,是绑架。政府在这 件事上已经露足了匪徒的嘴脸。
不管对政府的支持还是反对都有存在的理由。中国这个S B政府就做的是:顺我这欺之、逆我者亡之。
反对 2
31 支持

林天磊 [110.4.82.*] @ 2011-4-27 17:00:50
行为个鸟艺术,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祖国的象征,也配称为中国人么?
反对 20
0 支持

hui
hui [119.247.244.*] @ 2011-4-27 20:00:47
我不以為官方有那麼理性。基本上只要被目為威脅,而威脅又約模大到一定程度,它就出手。因為不需要向誰交待,最後也不必自明,一切都是直覺式的。

hui
hui [119.247.244.*] @ 2011-4-27 20:01:58
因此,無從估計,沒道理可講,沒有特定的傳意系統,整個一大黑箱。所以恐怖。

trumask [160.129.20.*] @ 2011-4-28 0:22:11
去你妈的祖国。你们这些他妈的爱祖国的流氓,就可以随便拘捕不爱国的公民了么。